万向
最新动态 你的位置:万向 > 最新动态 >

名将手握80万精兵,在国家灭亡前却不愿救皇帝,后世还称他为忠臣

发布日期:2024-07-01 23:44    点击次数:198

明朝末年,崇祯皇帝在位时期,国家已经陷入深重的危机。内忧外患,国家千疮百孔,面临着严重的困境。在这个关键时刻,许多平日里宣称“忠君报国”的文武百官,却都开始寻求自保,各自寻找出路。

左良玉,这位明朝的大将,手中掌握着80万大军,是明朝的一根重要支柱。然在国家危急的时刻,他的行为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。他按兵不动,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卫国家。这使得人们对他的忠诚和责任感产生了质疑。

那么,他为何还能被后世称为忠臣呢?

出身卑微,镇守辽东

左良玉,自幼便失去了双亲,成了一名孤儿。年幼时,他在叔父家长大,然而到了十二岁那年,叔父也无力再抚养他了。于是,左良玉选择投身军旅,希望以此谋求生存之路。

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左良玉跟随部队南征北战,凭借着军功一步步攀升。然他的升迁并非全因战功,而是因为一个不太为人知的秘密——他对美食的热爱。

左良玉有着极佳的胃口,常常在军中偷吃军粮。这一次,他因贪吃而犯下了严重的错误,竟然抢夺了军队的物资。这无疑是大罪,足以让他丢掉性命。

幸运的是,左良玉并未因此丧命,只是被剥夺了官职。而这,也为他带来了人生中的转机。当时的大臣侯恂听说了他的事情,觉得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,决定给他一个机会。侯恂将左良玉收为手下,让他从底层做起,通过实际工作来考察他的为人和能力。

左良玉没有让侯恂失望。虽然他平时沉默寡言,但他在军事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和独到的见解。侯恂逐渐意识到,左良玉的确具备成为一名杰出将领的潜力。于是,他力荐左良玉出任主将,负责抵御后金的侵略。

对于左良玉来说,这个任命无异于天降大任。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,也明白这是他立功赎罪的机会。在与后金的战斗中,左良玉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。

他运筹帷幄,率领军队在松山、杏山下与后金军队展开激战,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。这场胜利不仅让左良玉重振旗鼓,更让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。

自此以后,左良玉成为了明朝的一代名将,屡建奇功。他对侯恂的知遇之恩铭记在心,不仅在口头上表示感激,更是在行动上予以回报。他甚至将侯恂视为自己的再生父亲,对其敬爱有加。

征战中原,拥兵自重

在崇祯五年,一场农民起义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。陕西的起义军,渴望通过河南,进而攻占怀庆,而左良玉则被委以重任,负责镇压这场起义。

对于左良玉来说,农民起义军是他崛起的重要跳板,他在多次镇压起义的活动中,官位得以节节高升,也正是通过缴获的金银,才有了后来拥兵百万的基础。

崇祯六年,起义军进犯隰州,打下阳城。虽然左良玉在与各路大军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,但他仍然势单力薄。马凤仪在侯家庄一役全军覆没后,起义军势力更加旺盛。此后,左良玉与各路将领共同对抗起义军,胜负交替。

随后,左良玉奉命与邓玘办理河南战事后,他开始取得一系列的胜利。在官村、沁河、清化、万善等地,他多次打败农民军。在朝廷派宦官监军之后,他更是得到了重用,晋升为都督佥事,成为援剿总兵官。接下来的十年里,他一直与各路农民起义军或起义军残余势力进行着斗争。

在崇祯八年,左良玉在围剿起义军时却发生了意外。他在围剿过程中中途退走,导致汤九州部孤立无援,最终战败。左良玉将此战作为捷报上呈朝廷,这无疑是一种讽刺。随后的几年里,他在陕西总督洪承畴向西前进时留守河南,因为他保存了兵力,所以得到了重任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左良玉的势力越来越大,手中的兵力越发强盛。然而,他消极作战,一看见情形不对就立马撤退,这种行为逐渐让他手中的兵力变得愈发强大。他甚至有了佣兵自重封风气的行为。

在那段时期,应天巡抚张国维三次发布檄文要左良玉进入山中搜剿,但他并没有响应。当淅川陷落时,他拥兵坐视,不去援救。当皇帝发布诏书让他戴罪立功时,他还让当地士绅联名写挽留信,这无疑是一种无赖的行为。

在崇祯十一年,许州发生兵变,左良玉的家眷都在许州,结果被灭了门。当时只余在外作战的左良玉和其子左梦庚。

自此,左良玉拥有八十万兵力,号称百万,前五营是他的亲兵,后五营是投降过来的士兵,这才是真正的拥兵自重。

延误勤王,京城陷落

崇祯十七年,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,北京城岌岌可危。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崇祯皇帝下令天下兵马勤王。吴三桂的关宁军和左良玉的军队,是当时勤王的两大主力。

左良玉手下的兵力号称有八十万,但实际上并非如此。他的部队鱼龙混杂,军纪又不严明,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不超过十万。

他一方面惧怕李自成,曾经在李自成手下吃过大亏;另一方面,他年事已高,对部队的战斗力也没有信心。

然而,左良玉也有自己的私心,那就是保存实力。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,手里有兵才能心里不慌。如果他进京勤王,被李自成击败,失去军队的左良玉就可能成为他人的猎物。

“十七年三月,诏封良玉为宁南伯,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,功成世守武昌。”

为了促使左良玉出兵救援,明廷给予了他优厚的待遇,封他为宁南伯,给予他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印,并承诺如果勤王成功,他父子可以世代守卫武昌。这个筹码可以说是相当诱人,既给了官职,又给了地盘。

到此阶段,崇祯也只能如此了,左良玉出不出兵他无法决定,这支部队的控制权早已不在崇祯手中,崇祯只能给予一定好处,希望左良玉能帮他一把。

在给事中左懋第的督促下,左良玉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书,交了上去。他的奏疏交上后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,就听说北京被李自成攻下。

忠奸之辨

崇祯在煤山自缢而亡之后,将领们面临着巨大的困境,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之路。左良玉在得知国家破败,家园沦丧的消息后,痛苦得无法自已。我相信,此刻的左良玉是真正的心痛和悔恨。

“良玉恸哭,誓不许。副将士秀奋曰:‘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,吾击之!’以巨舰置砲断江,众乃定。”史书记载

江南拥立新帝福王,许多将领都蠢蠢欲动,想率兵东进。然左良玉却坚决拒绝了这个提议,他选择在武昌作为分界线阻击敌人,并将舰船横列在江中,以此阻止敌人的南下。

由此可以看出,左良玉仍然视自己为明朝的臣子。他没有胆量与李自成直接对抗,但他选择在明亡后驻守阵地,这种行为无疑也展现出了他的英雄气概。

无论左良玉曾经有过何种作为,但他始终没有背叛明王朝,这一点相比于吴三桂来说,要强上许多。如果左良玉投靠了满清或李自成中的任何一方,那么关于他是否忠诚的争议或许就不会存在了。

再想想崇祯皇帝的行事风格,想要让手下的武将们始终保持忠贞不二,实在是难如登天。袁崇焕一心只为国家,两次取得宁远、宁锦大捷,但最终的结局却是被凌迟处死。

卢象升誓死抗清,却因崇祯的犹豫不决,最终死于敌人的屠刀之下,而他应有的荣誉一项也没有得到。这让前线的将士们感到心寒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左良玉的选择就显得尤为可贵。他坚守着自己的立场,没有做出背叛的行为,这无疑为明朝的灭亡增添了一抹悲壮而又感人的色彩。

崇祯皇帝的疑心病和不作为,无疑给左良玉带来了巨大的困扰。在忠诚与利益之间,他陷入了两难境地。难道王侯将相的命真的比将领军兵的性命更重要吗?这或许是左良玉内心深处的困惑。他并非不愿勤王,而是深知代价之大,难以承受。

在崇祯十一年,许昌兵变给左良玉带来了沉重的打击。他的家人在乱军中被杀,仅儿子幸免于难。这样的悲惨遭遇,谁能承受得了?左良玉的内心或许因此发生了巨变,对朝廷的忠诚也随之动摇。

当然,最终南明小朝廷也在各种内斗以及清朝军队(包括投降清军)的夹击之下,南明朝廷灭亡。而左良玉,后来起兵讨伐马士英,最终战况失利,又重病缠身,望着九江城的熊熊大火,吐血而亡。

总而言之,左良玉还是个有血有肉的人,是人就有私心和两面性,面对生死存亡,是尽忠报国还是苟且偷生,只有自己清楚。

左良玉对待崇祯帝并没有做到普遍意义上的忠臣,但是他仍然可以被称之为忠臣。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,那就是,他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想过投降清廷,而是用尽全力阻挡清军南下。遗憾的是,他的儿子左梦庚最终率部投降了清军。

能够在清朝军队的攻势之下,保持清醒且拒不投降的将领寥寥无几,左良玉就是其中之一。



Powered by 万向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